傅柯 смотреть последние обновления за сегодня на .
17世纪从欧洲开始的启蒙运动,不仅发现了自由权利,还创造了一种颠覆性的现代国家规训体系。福柯这本《规训与惩罚》,作为近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从惩罚符号、监狱规训和社会规训三个不同的维度分析了这套规训体系,以及它是如何将公民塑造成相信同一种价值观的个体。 订阅频道:🤍
今天帶來最喜歡的哲學家福柯的圓形監獄,雖然有些跑題,但這是現代每個人都需要了解的建築 希望大家喜歡! 喜歡就subscribe!
2020-12-14 瘋狂到底有何本質?還是瘋狂這概念一直在歷史中演變?以往所理解的罪犯與今時今日有何不同,人們又會如何懲罰他們?而與瘋子、罪犯相對的「正常人」是怎樣?正常和理性有一種恆久不變的定義嗎? 當代法國哲學家傅柯窮其一生探索瘋狂、理性、規訓與懲罰等議題,到底他想了解甚麼呢?今集「傅柯搞邊科?」會跟大家講清講楚傅柯到底搞邊科!除了探討傅柯的考掘學、系譜學等等,還會討論他的研究如何跟歷史有關,在何意義下屬於哲學研究並且又有何洞見。 主持: 鄭周鳳(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李敬恒(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高級講師)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袁子翹(哲普團體成員)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我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哲学和人生的话题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感兴趣的点下订阅:🤍 #小播读书 #哲学 #哈贝马斯
哲學是西方人文教育的基礎,強調邏輯思辯、概念分析,思考人文價值背後的基礎。「哲學談淺淺地」由吳豐維、葉浩、沈清楷三人共同策劃。相較於各地的深入哲學研究者,我們亦不敢言深,希望由淺入深。過去哲學在黨國教育污名化之下,讓哲學教育無法在台灣深化。藉由民視台灣學堂的哲學推廣,拋磚引玉,為台灣的哲學教育,盡一份屬於這個時代的義務。
【PHEDO遛哲學】#11 理性的限度-傅柯與德希達對瘋狂的論辯 主講:黄雅嫺(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主持:莊媮荃(PHEDO秘書長) 時間:2018年11月10日(週六)下午兩點到四點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錦西街27號三樓(無電梯公寓) 主辦: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贊助:財團法人台北市延平校友基金會 ※【PHEDO遛哲學】是一個公開與免費的哲學講座,固定於每週六下午兩點至四點舉辦,歡迎各界朋友參加!副教授)
【結構主義 Structuralism 】結構主義五大巨頭理論精要,索緒爾/語言學,李維史陀/人類學,阿圖塞/政治哲學,傅柯/社會教育,羅蘭 巴特/文學、藝術。結構主義學者認為:社會群體結構意識,比沙特的人類主體意識來的重要。符號學-符徵、符旨;能指、所指。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我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哲学和人生的话题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感兴趣的点下订阅:🤍 #小播读书 #哲学 #人生
谈起福柯就是圆形监狱,就是现代社会的监视和规训?对于福柯,我们得从他对人的解构开始;得从他对于身份,意义,符号,解释的重塑开始。在本期,我们首先从宏观角度去把握福柯,他大概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哲学起点,有什么样的理论野心,运用大致什么样的方法。 本期选择的文本是《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这三位是可以说是福柯认为西方最重要的三个哲学家。也许他这么说的意思就是福柯其实是第四位。 让我们看看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解构符号和价值的,而福柯又是怎么样前进一步,走向“非主流”和“离经叛道”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我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哲学和人生的话题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感兴趣的点下订阅:🤍 #小播读书 #哲学 #人生
改變你思維的福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法國思想家 。 聽書筆記 福柯主要著作:《規訓與懲罰》、《瘋癲與文明》、《古典時代瘋狂史》、《知識考古學》和《性經驗史》。 福柯生平: 1)關於社會精英的故事。福柯出生於一個顯赫的法國家庭,在名校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習時,就已經是享有美譽的學術新星。他成功入選思想精英匯聚的“法蘭西學院”,登上了法國學術界頂峯。此後,福柯又開始高調地巡遊世界,四處演講,著書立說,成爲幾乎所有人文與社會學科的領軍人物。 2)屬於社會邊緣人的故事。福柯的父親是一個專制的人,他從小天資聰明,但情感缺失。在那個同性戀還不被寬容的時代,他也因爲性傾向備受折磨,還曾試圖自殺。他憎恨法國,始終想要在外國找到自由和解放,但最終宣告失敗。耀眼的學術光環下,他一直在尋求極端的感官體驗。他沉迷於虐戀帶來的極致體驗,也嘗試過毒品,最後死於艾滋病。 著作介紹: 1、《規訓與懲罰》 觀點:現代的監獄制度,不以消滅罪犯爲目的,而是用紀律馴服他們,這看上去是文明的,說明社會有了進步,實際上並非如此。監禁限制了人的自由,紀律改變着罪犯的心理和認知狀態:其實比處死一個人,收穫的效果更好,手法也更殘酷。 現代規訓方式的特點: 1)現代規訓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在這裏,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全景敞視監獄,也就是犯人活動可以一覽無餘的監獄。它被福柯認爲,是現代規訓手段的理想模型。這是一種20世紀才流行開來的建築形式。它往往是環形的,環的中央是一座中心瞭望塔。每一位囚犯單獨住在一間囚室裏,相互隔離。中心塔的監視者能看到每一間房間裏發生的事情。雖然有那麼多房間,監視者只會偶爾關注一位犯人。可犯人卻不知道這種目光何時投向自己,總感覺是受到監視。這種建築讓監視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確保權力機制的自動運行。 2)對規範化評價的興趣。也就是說,評判一個人的標準,不再是他行爲本身的對錯,而是他在一個序列裏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比如,孩子們不能只是會彈琴,他必須考級或者拿獎才行。一家餐廳也不能只是菜做的好吃,它必須被評爲本地排名前十的餐廳。規範化的概念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正式層面上,教育計劃、醫療活動和工業產品都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標準。在非正式意義上,人們也喜歡列清單,大到旅遊景點,小到個人的性生活質量,全部按照等級列一份清單。 3)監視和規範化評價合二爲一,就有了審查制度。學校的缺勤記錄、病人的病歷、學生的成績單,這些內容都成了掌權者審閱的內容。在前現代時期,權力具有高度可見性,比如當場行刑,以及在城鎮駐軍。但在現代時期,權力運作通常是不可見的,審查者隱身暗處,而被審查者卻是高度可見的。福柯指出,現代社會,權力分散在社會各處,每天都在用各種方式盯着你,馴服着每個人。這對強調個體得到充分尊重的現代文明來說,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2、《性經驗史》: 觀點:人對性的理解,還有對性的表述,很大程度上,是跟着權力的馴服在前行的。 性壓抑的假說認爲,性從來都是被否定和壓抑的,人們很少願意大談特談。這種壓抑在18世紀維多利亞時代達到了頂峯,至今依然很有影響力。 權力塑造婚姻內性關系:18世紀的時候,歐洲的政府開始發現,出生率、死亡率、婚姻和節育,這些事情都是國家需要管起來的東西,而人口和家庭的基礎是什麼,就是性。於是,政府開始頒佈民法,把本來屬於宗教和習俗的道德要求,強化起來,規範婚姻家庭的生活,重點規範的,是婚姻家庭中的性。 權力規範婚姻外性關系:到了19世紀之後,權力對性的興趣,離開了家庭,開始關注傳統婚姻之外的,傳統規範之外的性,在現代醫學、心理學、倫理學中,一些名詞把一些古已有之的現象,定義爲病態,引起了人的羞恥和恐懼,比如,同性戀、女色情狂和戀物癖這樣的概念,本身就提供了一種價值判斷。人們接受了各個領域權威的理論,從而定義了自己的性本能,人們依然會爲這些行爲“懺悔”,不過這些懺悔,不再侷限於教堂,而是出現在醫院、學校或者長輩和小輩之間,而且談論的方式,也變得更科學,這又是我們現代性經驗的一部分了。 3、《瘋癲與文明》 在這本書裏,福柯講述的,是人類對瘋癲的看法轉變的歷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瘋癲被人們看作不可或缺的現象,因爲瘋癲是一種能力,它能觸及理性的邊界,而且可以啓示出人的本質。但到了17世紀中期,人們開始把瘋癲看成是對人類理性的單純否定。瘋子於是被排除在人類之外了。 這種觀念的變化,轉變了人們對待瘋子的方式。法國大革命期間,瘋子被隔離開來,戴上枷鎖。之後,有人解除了瘋子身上的枷鎖,將他們集中到了瘋人院,給了他們更爲人道的待遇。在那裏,有醫生爲他們提供治療,設置專門的活動,讓瘋子表現得禮貌、得體,學會爲自己的行爲承擔責任。 在這裏,福柯譏諷了瘋人院,但他真正要批駁的,其實是瘋癲觀念背後的邏輯。這個邏輯的問題在於,它把所有明顯偏離社會主流的行爲界定爲越軌,然後把越軌的人,與社會分離開來。在福柯眼中,瘋癲只是人類理性的一種替代形式。人們對待瘋癲的態度,就像是對錯誤的理解一樣,結局可能反轉。儘管,“錯誤”通常被認爲是負面的,但從一個更爲開闊的視角看,一種知識體系中的錯誤,可能是提出另一種知識體系的開創性真理。 福柯的方法: 1、系譜學: 研究某種行爲,在歷史中出現的不同形態,然後觀察它變化的過程。在比較過去和現在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大家視而不見的東西。自由文明的現代社會,其實是一個監視和規訓無處不在的社會,這個結論就是通過系譜學揭示的。 2、知識考古學: 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就是要求研究者,到知識產生的特定歷史語境下去考察,瞭解當時某一種知識誕生的土壤。 案例:人們在數百年前,都覺得“天體只按圓形軌跡運行”,這是爲了契合神學的觀念,任何軌道不是圓的說法,都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今天,不會有這樣的看法,因爲我們思考天體運行軌道的形狀,不再依賴神學,而是依賴現代物理學。可以看到,不同的歷史語境,會篩選出不同的知識。 關鍵:知識考古學向人們證明,許多看似不可能的謬誤,其實曾經存在,而且存在的還相當合理。任何被人們認定的知識,其實背後都有一些時代的偏好。 解讀 | 韓梅梅 播音 | 張煜 策劃編輯 | 袁博
Clubhouse: stephenshiu 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connectiontaiwan🤍gmail.com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memehk.com Facebook:🤍facebook.com/memehkdotcom ——— 🔈香港會官方帳號 ——— Clubhouse Club: 香港會 🤍 Instagram: HongKongClubhouse 🤍 Telegram: • 頻道 🤍HongKongClubhouse 🤍 • 群組 🤍HongKongClubhouseGroup 🤍 如對香港會有任何查詢,歡迎PM IG官方帳號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我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哲学和人生的话题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感兴趣的点下订阅:🤍 #小播读书 #哲学 #人生
2021年4月1日讀字公民書展精采講座(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無境文化與法國在台協會合辦。回顧近30年法國人文社會書籍經由出版引介入台灣的歷史。解析這些書籍如何回應不同時期台灣社會對於批判思想的企盼。 如果說,法國的思想從1970-1990年間由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開始,就從未間斷的引進台灣,這當中有兩個一般人 - 至少對深度文青來說 - 會觀察到的高峰:90年代學界對Foucault , Bourdieu......的大量引用及近年的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瘋。如何理解這段回顧?這兩個高峰是否回應了台灣社會發展不同時期對批判思想之渴求? 而從出版與翻譯的角度,早年多半從英文日文譯本再譯過來,到今日從原文法文直譯到中文,這種趨勢固然可喜,但書籍的選擇尤其朝向二十世紀經典,而非今日法國思想家及學者之著作。這個現象如何理解? 今日在台灣,翻譯與出版這些批判思想的助力與限制是什麼? 歡迎知道與不知道這些問題答案的人,一起來聊聊! 主持人:吳坤墉(無境文化總策劃) 與談人:湯宗勳(時報文化主編) 黃厚銘(政大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傅科〈何謂作者〉的主要論點之一是,作者是歷史建構的產物,譬如版權或者智慧財產權是在特定歷史情境中出現的,並非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作品我們是不知道作者是誰的)。在西方文明中的一段長時間裡,所謂的知識都是屬於上帝,上帝是智慧財產權的最終擁有者,而每一個創造知識的個人只是傳遞者,因此也稱不上作者,也沒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智慧財產權的出現跟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背後涉及的是私有財產的制度與利益的分配。這一點其實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一文已經點到,但傅科增加了一點,如果要施行文字獄,也需要作者的概念。也就是說,當你要執行賞與罰的作為時,作者是誰才有其必要性。簡化傅科的論點就是,抄襲要成立,要先有作者的概念;作者的概念則又是建立在智慧財產權的法律與資本主義的體制上。博科的短文相對比較理論化,比較詳細的歷史論證可以看Martha Woodmansee的The Author, Art, and the Market: Rereading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1996) 這次影片很短,主要是回答學生的提問,改天上傳個長版,好好解說傅科的這篇經典論文〈何謂作者〉。
米歇尔·福柯说话很快,说着说着不由自主地会笑出声来。 这段6分多钟的访谈是1975年3月10日,福柯接受法国某电台采访谈及“L'enseignement”(教育、教学)的片段。 法语里的enseignement与意大利语里的insegnamento的构词方式是一样的,词根都是“印记、标记”的意思(法:le signe, 意:il segno)。"老师"一词(法:enseignant, 意: insegnante)的意思在这两门语言里是一致的,都是”留下印记、标记的那个人"。 结合我去年教师节添加中文和意大利语字幕的一个短视频:意大利著名精神分析师Massimo Recalcati对insegnante(老师)一词的解读,今天福柯的这段话可说是智者所见略同。 两人的共同观点是:知识不应该是枯燥、阴沉和灰暗的,而应该是饱满的、性感的,具有吸引力的,令人高度愉悦的。因此,当一个好老师,极为不易。
福柯經典作品,那號稱解放我們的理性,爲何也是人性的桎梏? 本期大咖 聽書筆記 本書作者米歇爾·福柯是法國哲學家、思想史家、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和文學批評家。迄今爲止最有名的關於福柯的評價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茲: “60年代初,福柯以其《瘋癲與文明》突然躍上學術舞臺。從那時起,他就成了一個令人無從捉摸的人物:一個反歷史的歷史學家,一個反人本主義的人文科學家,一個反結構主義的結構主義者。” 福柯寫的,不是瘋癲的“知識”,而是關於瘋癲的歷史。在本書中,他全面考察了從文藝復興到他所處的時代,人們對於瘋癲的體驗、想象、認知和話語的變化。 伴隨着西方文明的現代化進程,瘋癲被理性一步步地禁錮,而那理性,號稱是來解放我們的,其實是主宰我們的工具。 第一,中世紀末至文藝復興時期 社會背景:中世紀末,西方世界從基督天主教的千年桎梏中解脫出來,瘋癲作爲此前長期被基督教壓制的力量,成爲巨大而不安的象徵。 人們對瘋癲的認識:這段時期,瘋癲被多重意義所籠罩。人們通過瘋癲去感受人性的複雜與宇宙的玄奧。瘋癲的形象被廣泛應用於藝術、文學、哲學等領域。 人們應對瘋癲的辦法:隔離和放逐(神祕的愚人船) 瘋癲與理性的關係:瘋癲不但能與理性進行平等的對話,甚至能超越理性。 第二,古典主義時代 社會背景:啓蒙思想家提倡科學,認爲理性應該成爲人們思想和行爲的基礎。瘋癲成爲一種“非理性”的代表。 人們對瘋癲的認識:一方面,瘋癲者與罪犯、浪子、無業遊民一樣,都是不參與勞動的社會垃圾;另一方面,人們又認爲瘋癲顯示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某種連續性、即獸性。 人們應對瘋癲的辦法: 1.隔離和禁閉 2.展示 3.治療:包括強固法(恢復虛弱的神經所具有的活力)、清洗法(利用某些物質替換腐敗的體液)、浸泡法(水療)、運動調節法(使病人服從現實世界的穩定和適當的運動) 瘋癲與理性的關係:瘋癲受制於理性,成爲“科學”的試驗品。 第三,19世紀-20世紀 社會背景:歐洲從古典主義時代進入全面現代化時期,理性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人們對瘋癲的認識:瘋癲是一種病症,瘋癲者應該進入專門的機構——現代精神病院。由此,瘋癲與其他的“非理性”形式分道揚鑣,進入了精神病院的管轄範圍。 人們應對瘋癲的辦法:道德規訓 瘋癲與理性的關係: 瘋癲進一步受制於理性,並成爲道德理性的規訓對象; 然而,瘋癲卻沒有從此銷聲匿跡,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延續下去。通過藝術,瘋癲依然在對抗文明。 總結: 1. 瘋癲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文明產物。 2. 瘋癲是人性的一部分。而如果文明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人性的自由和解放,瘋癲就應該成爲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應成爲文明努力掐滅的對象。 播音 | 吳海雲 策劃編輯 | 李雪清
Michel Foucault's Power Relation From "Discipline and Punish"
「權力」通過包括實施例外狀態、將生命的生物形式和政治形式結合、以規范與懲罰等方式滲透生活整個結構。如何能看清這事實?看清這事實對生命有何啟示?在夏盡將秋之際,SOS初次與法國邂逅,請到巴黎西堤大學(Université Paris Cité)政治哲學博士研究生Carmen IP,跟我們分享近代法國哲學家傅柯對「權力」的分析。 「傅柯於70年代提出「生命政治」(biopolitique)的概念。通過討論有關性的論述的形成,以及主權權力轉變的歷史,傅柯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運作方式及現代國家權力模式如何塑造主體。國家通過醫學、統計等知識,結合規訓等干預身體的部署,發展出治理人口的政治技術。經過幾十年發展,受傅柯影響的生命政治研究相當熱門,當中包括公共醫學、生物科技、性別研究等議題。當代社會權力模式的研究在生命政治概念的基礎上延伸發展,有助我們分析日常生活或例外狀態對身體、生命的操控和管治。」 Carmen IP,巴黎西堤大學(Université Paris Cité)政治哲學博士研究生,巴黎第七大學社會學及政治哲學碩士,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碩士,研究興趣包括傅柯思想、德勒茲思想、社會運動及經濟主體等範疇。 — SOS邀請具人文關懷的知識人參與,企劃涵蓋英美、歐洲、東亞哲學及人文主題。我們期望平台成為一個社群聚腳地,於每月直播講座互動交流,串聯遊散世界各地以粵語中文為思言核心、喜愛知識的人群。 YouTube: 🤍 IG: 🤍 FB: 🤍 #SOS #SchoolofSomewhere #游城學園 #巴黎西堤大學 #傅柯 #CarmenIP #楊德立
第一講:卷一 認識的意志 2014/11/08 (六) 13:30~15:30 第二講:卷二 快感的享用 2014/11/15 (六) 13:30~15:30 第三講:卷三 關注自我 2014/11/22 (六) 13:30~15:30 第四講:傅柯對性別研究之影響 2014/11/29 (六) 13:30~15:30 地點:唐山書店 講者:高榮禧老師(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藝術史博士、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 ※因技術問題,第一講上下兩支影片間缺少約半小時,還請見諒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上一个视频的认真观看!如有需要,还可以复习一下哦。 这一期我们选取了一个常见且实际的问题,但用了福柯特别又有力的方法,来尝试讨论: 1. 知识考古学是一个怎么样的方法(论)。 2. 当今世界仍然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种族歧视,殖民主义,在福柯的方法下有怎样背后的隐藏的秩序。 今天是彻底解构“人”的一期视频。也是很大程度上“颠覆”认知的一期视频。 希望能从另一个视角能给大家带大家走过熟悉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现代科学的历史,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我们“人”自己。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我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哲学和人生的话题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感兴趣的点下订阅:🤍 #小播读书 #哲学 #人生
歡迎收聽 🤍closetreader_podcast 衣櫥裡的讀者第 67 集:【文學理論】創作者會被 AI 取代嗎?|傅柯〈什麼是作者?〉 🔖 本集內容 00:30 如果 AI 已經會創作,創作者的價值在哪裡? 03:51 歷史上的眾多「大作家」,主要工作並非創作 09:56 大眾圖書消費市場,促成了文學明星的崛起 13:38 古代的西方讀者,並不在意文學作品的作者是誰 18:32 作者的名氣,是在最近兩三百年當中才變得很重要 24:15 AI 的興起,會帶來讀者/聽眾的終極解放嗎? 30:26 莫札特的〈D小調安魂曲〉,是莫札特寫的嗎? 📖 本集文章 1. 英文譯本:Michel Foucault, “What Is an Author?” in David H. Richter(e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pp. 904– 914. 2. 中文譯本:很遺憾,我找不到好的中文譯本。你可以自己找找看。 🎵 本集音樂 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K.626. Lacrimosa (”This tearful day”). Conductor: Erich Leinsdorf. Orchestra: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February 1964. Copyright: Public Domain. 🔍 提及作品 陳珊妮,〈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何樂音樂發行,2023年3月。 📣 盡可能每週更新。 📝 留言給我:🤍 ✉️ 寫信給我:closetreader123🤍gmail.com 📦 贊助箱:🤍
真理vs解构,耶稣vs福柯!后现代带来的冲击有多大?#人文 #哲学 #读书 重新對世界認識、理解和思考,更新價值觀。 一起討論到底怎麽面對當下這個世界。 Re-understand, understand and think about the world, and renew the values. Discuss together how to face the current world. 如果妳喜歡我的視頻,歡迎關註我的頻道 🤍 其他內容同樣精彩,不容錯過 🤍
AI原生短剧-奥本海默对话福柯+尼采 关于奥本海默的“罪与罚” - 奥本海默的负罪感来自什么 -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什么 - 奥本海默的选择来源于社会还是自身 - 尼采的“超人”意志如何体现 -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本节目完全由AIGC技术生成 🎙 AI Talk是全网首档由aigc技术生成的谈话节目,关注科技、商业和人文。 Script: GPT4 Art Design: Midjourney v5 Interaction: AI.Talk x Gen-2 Voice: AI.Talk 📮 Contact me 連絡先 联系我 Twitter: hanqing_me Youtube: aitalk11 #ai #aivideo #chatgpt #gpt4 #midjourney #aitalk #人工智能 #ai电影 #oppenheimer #foucault #nietzsche
#記得開CC字幕 #地科系列 #科學史影集開播啦 #訂閱頻道 你是否曾在某些博物館看到巨大的鐵球擺盪呢? 這個鐵球盪來盪去到底要幹嘛用的? 一個由鐘擺引發的奇想,今天就帶你來看「傅柯擺」的起源! 各節重點: 00:00 00:40 幼體弱多病的傅柯,靠著機械設計方面的才華,研究太陽運行以及地球自轉。 03:16 透過擺錘的晃動,發現單擺不會依著同一條直現的運動軌跡 08:00 透過以前的實驗,假設柯氏力的存在 08:43 經由巨型擺錘的實驗,證實了地球自轉的行為 文本文章標題 地EP18_傅柯_科氏力效應的發現 文本文章連結 🤍 👉訂閱頻道: 🤍 ————————————————————————————— 想看更多 LIS 影片嗎: 🔥在家躺著玩科學,看最狂的「實驗影片」→ 🤍 🔥討厭元素週期表,看「化學」科學史影集 → 🤍 🔥秒懂牛頓神邏輯,看「物理」科學史影集 → 🤍 🔥破解遺傳的奧秘,看「生物」科學史影集 → 🤍 🔥探索宇宙的運行,看「地科」科學史影集 → 🤍 ——————————————————————————————— 【教育夥伴】 🚩合作夥伴(地科線): Micron 台灣- Micron Taiwan 贊助播出 🤍 美光一直致力於世界上最重要的技術領先,為各種廣泛應用提供最佳化的記憶體和儲存系統,改變世界運用資訊的方式。 🚩特別感謝: 乒乓影像器材出租 器材贊助 妄想機影音製作 Mirager Production House器材贊助 ——————————————————————————————— 【此影片授權採創用CC(BY-NC-ND 4.0)】 LIS鼓勵知識內容的共享,您可以非商業使用這部影片,依循 姓名標注-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 (國際CC BY-NC-ND 4.0) 的規定來使用影片。 須遵守以下條件: ・標註影片的版權所有者為LIS情境科學教材,必須在使用的媒體說明中加入下列內容。 「(那天,人類在地球上「看見了」地球自轉,神密的傅科擺(科氏力效應的發現)【LIS科學史】)【LIS科學史】:(🤍 」由「LIS 情境科學教材」創作,出自LIS情境科學教材:🤍 ・不得把LIS的影片內容用於任何商業用途,例如銷售、再授權、用做廣告或是用以換取任何形式的盈利。 ・不得將LIS的影片內容進行改作,禁止混剪製作衍生內容或是以任何方式修改。 ・不得增加額外限制,不能添加額外的法律限制、收費、技術限制等,影響LIS內容的使用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 我会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哲学和人生的话题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 感兴趣的点下订阅:🤍 #小播读书 #哲学 #人生
《錯開的交會:傅柯與中國》新書發表會 講題:我們為何研究傅柯? 時間:2/14(四)16:00-16:45 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D506 主持人:劉紀蕙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講者:布洛薩 Alain Brossat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名譽教授、玉山學者) 與談: 朱元鴻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黃冠閔 (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楊凱麟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轉自交通大學出版社FB: 🤍
2014年秋季現代人文學講座及座談會 香港人文學會主辦 【講座】 內 容: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法國哲學家和思想史學家、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其理論、哲學、歷史學、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 一般被認為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在妖言惑眾的時代,探討傅柯對真言的重視有特別的意義。 第二講(9月17日星期三,7:30~9:30pm) 講題:真言: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道德觀 講者:潘敬泰先生(香港人文學會副會長)
张旭: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教授。主要著作有《礼物:当代法国思想史的一段谱系》(2013)以及论文“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论汉斯·约纳斯”、“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论列维纳斯”、“哲学与女性:他者的形象”、“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论福柯晚期思想的伦理转向”等。
香港元宇宙youtube 頻道:🤍 💥你爆料我來講Email,歡迎來信爆料:connectionhknews🤍gmail.com 🐱蕭貓貓辦館最新團購上線!歡迎來逛逛:🤍 關注🇭🇰《香港新聞連線》追蹤最需要知道的消息 網址:🤍 ➡️【如何將香港新聞連線加入首頁?】影片連結:🤍 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
Clubhouse: stephenshiu 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connectiontaiwan🤍gmail.com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memehk.com Facebook:🤍facebook.com/memehkdotcom ——— 🔈香港會官方帳號 ——— Clubhouse Club: 香港會 🤍 Instagram: HongKongClubhouse 🤍 Telegram: • 頻道 🤍HongKongClubhouse 🤍 • 群組 🤍HongKongClubhouseGroup 🤍 如對香港會有任何查詢,歡迎PM IG官方帳號
【哲學星期五🤍台北】──「規訓與懲罰:四十年後 」──2020/08/07(五) 19:30🤍慕哲咖啡館(已移新址:台北市鎮江街 3-1號) 《規訓與懲罰》成書逾四十年來,「全景敞視監獄」成為它最標誌性的意象,人們甚至因為其像極了傅柯,而幾乎忘了那是邊沁的發明。據說,或大或小的全景敞視禁錮,象徵現代政治權力運作視覺邏輯的翻轉。曾經,公開的景觀是權力的中心,必須被無以計數的人們觀看與關注,公開處決的場景展現了君上不容挑戰的威嚴。 如今,監控的注視取代了駭人的景觀,權力之眼的能量不再自中央發散進而耗盡,而是重新裝配在全景敞視的機制中,轉向倍增強化在一個個個別規訓的身體。據說,這是啟蒙的政治迷夢:夢想一個透明的社會,每一部分都清晰可見,不再有皇室特權的黑暗地帶,關於石牆、黑暗、隱蔽、地牢的幻想世界,就留到歌德式小說中吧。 四十年後重讀《規訓與懲罰》,最好更謹慎對待全景敞視監獄這個過於強烈、過於視覺化、對視覺化過於強烈的意象。 正如傅柯後來自己所說,「我所做的權力分析完全不能夠化約成這個意象」,往後,傅柯用了三個講座為《規訓與懲罰》收尾,為他全景敞視作為圖式(diagram)的修辭註解。 原來,全景敞視的權力之眼,而是切斷看與被看的之間的連結,讓一切的記錄、影像、文件、資訊等等得以在不同的權力機制中流通;它更要終結自由與規訓的辯證,讓權力的網絡收束在每一個自我治理,從而自由的主體身上。 全景敞視的終極迷夢不只要斬斷國王首級,還要挖空國王雙眼;權力關係的部署之所以全能,正是因為,它是盲目的。 本週【哲學星期五🤍台北】由目前就讀台大社會所的高紹芳主持,邀請到專長為政治學的蕭育和博士主講,跟大家一起討論在傅柯出版《規訓與懲罰》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如何重新思考權力的流動與運作。歡迎大家前來。 (感謝【青平台】、【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館】贊助場地,本活動自由入場、因為場地座位有限,哲五保留限制進場人數的權利。咖啡館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以支持獨立書店與咖啡館。) 【時間】2020年08月07日 (五) 19:30–21:30 【地點】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Café Philo 【地址】台北市鎮江街3-1號(捷運善導寺站 2 號出口,直走左轉再左轉) 【主持】高紹芳│台大社會所碩士生 【主講】蕭育和│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 【主辦】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左轉有書×慕哲咖啡 【青平台官網】 🤍 【青平台Facebook粉絲頁】 🤍 【左轉有書 X慕哲咖啡FB粉絲頁】 🤍 【哲學星期五官網】 🤍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
第一講:卷一 認識的意志 2014/11/08 (六) 13:30~15:30 第二講:卷二 快感的享用 2014/11/15 (六) 13:30~15:30 第三講:卷三 關注自我 2014/11/22 (六) 13:30~15:30 第四講:傅柯對性別研究之影響 2014/11/29 (六) 13:30~15:30 地點:唐山書店 講者:高榮禧老師(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藝術史博士、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
这一期节目来讲政治哲学中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个隐喻之一: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的圆形监狱隐喻,精准描述了现代文明的权力关系与现代人类的困境。 本期节目改写自原典与二手阐释资料,尽力去还原这个政治隐喻的场景感。福柯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家,没有之一。但是我的专业水平又十分有限,对他的思想的理解实在是盲人摸象,所以也没有做过多的个人化解读。我想每一位观众都会找到自己对于“圆形监狱隐喻”的理解,也欢迎你们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感受。 还有就是,感谢你,何老师! 祝看到这条信息的人度过美好的一天! 00:00 导言简介 01:00 福柯与圆形监狱隐喻 03:33 隐喻了什么? 05:56 个人感悟 ▶︎ 订阅我的频道,第一时间看到我的视频◀︎ ▶︎其他能找到我的地方◀︎ ‣‣ B站(视频):书呆子索非 ‣‣ 微信公众号(杂文):书呆子索非 🍵 欢迎评论点赞和转发! 📝这期视频的参考资料 Foucault, M. (2012).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Vintage. 加里•古廷 (作者), 王育平 (译者), 《牛津通识读本:福柯》,译林出版社 ,2013。 🔔Credit Stock footage provided by mixkit.co| 🤍pixabay.com BGM: Chimez |Piano Horror|Fright Night|Driving Ambition Sound effect: Taira Komori (c) Re-production, re-upload, re-broadcast, and distribution of our copyrighted videos are prohibited.
Crash Fever台港澳版營運長信箱正式啟動! 來投稿表達對Crash Fever營運長和營運團隊的熱情吧! 🤍 【官方頻道】🤍 【APP下載】 iOS:🤍 Android:🤍 MyCard APK:🤍 【Crash Fever官方粉絲頁】🤍 【大天神實況台】🤍 【可可酒精】🤍 【Ryo.盛夏微涼】 🤍 【kofan可凡】🤍